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文件 > 利通区政府(办)文件

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吴忠市利通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索引号 640302001/2022-00273 文号 吴利政办发〔2022〕15号 生成日期 2022-04-12
内容分类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利通区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利通区科学技术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直属事业单位,区属驻利各单位:

《吴忠市利通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吴忠市利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317

  

(此件公开发布)


  

  

  

  

  

  

  

  

  

  

吴忠市利通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 1 -

一、“十三五”科技发展成效  - 1 -

1.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 1 -

2.科技成果转化明显提高  - 2 -

3.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 2 -

4.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 3 -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 3 -

1.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足  - 3 -

2.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 4 -

3.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 4 -

三、“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形势分析  - 4 -

1.全国形势  - 4 -

2.宁夏态势  - 5 -

3.自身机遇  - 6 -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 7 -

一、指导思想  - 7 -

二、总体思路  - 7 -

三、基本原则  - 9 -

1.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  - 9 -

2.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领  - 9 -

3.坚持深化改革,双轮驱动  - 9 -


4.坚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  - 9 -

5.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 10 -

四、主要目标  - 10 -

第三章  重点任务  - 13 -

一、拓展创新平台  - 13 -

1.建设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 13 -

2.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15 -

3.建设创新服务平台  - 17 -

二、完善现代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 19 -

1.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  - 19 -

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行动  - 20 -

3.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 21 -

三、完善科技惠民技术应用体系  - 22 -

1.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 22 -

2.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 25 -

3.加快医疗保健技术进步  - 27 -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 28 -

1.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 28 -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29 -

3.提高成果转化应用效率  - 29 -

五、完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 29 -

1.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 30 -


2.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 30 -

3.继续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  - 31 -

4.培育科技创新品牌  - 31 -

5.加强科技普及工作  - 31 -

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 32 -

1.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  - 32 -

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32 -

3.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 34 -

4.深化区域科技交流合作  - 34 -

第四章 保障措施  - 35 -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实施责任  - 35 -

1.加强组织领导  - 35 -

2.落实实施责任  - 35 -

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  - 36 -

1.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  - 36 -

2.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 36 -

三、加强规划衔接,建立评价机制  - 36 -

1.做好规划衔接  - 36 -

2.建立评价机制  - 37 -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吴忠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根据《利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利通区科技工作发展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科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利通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资源统筹初见成效,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科技创新创业日趋活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类创新型企业、创新平台和基地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1.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建立了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投入每年增长30%的长效机制,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1.93亿元,R&D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0.96%,比“十二五”末提高0.17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206件和5.16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5%6.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科技创新团队2家,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11家。

2.科技成果转化明显提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使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突破。实施沿黄试验区科技创新项目60个,建设奶牛、富硒苹果、黄花菜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25个,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顺利建成运行。建成自治区智慧农业(水稻)科技示范展示区,大力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区项目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等农业科技项目,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滴灌水肥一体化、日光温室果蔬种植、无人机绿色防控、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培育“涝河桥”牛羊肉、“智源”农业机械、“中桦雪”面粉、“恒通果汁”等宁夏名优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宁夏著名商标16个。2020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0.72亿元。

3.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组织辖区企业申报自治区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30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专项1项。在滩羊皮无害化鞣染技术研究集成、复合调味料技术研发、轻工业明胶共性技术研发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8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星创天地”2家,支持培育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各类创新平台17个、科技创新团队2个。

4.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了推动创新创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纺织产业基金1亿元,围绕奶产业、优质粮食、牛羊肉、设施农业和经果林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财政预算科技专项资金。财政列支120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建(引进)创新平台等进行扶持奖励。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125项;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25个;奶牛、饲草等产业科技服务中心2个;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1个;村级信息服务站70个;培育创建全国基础科普行动计划国家级优秀农技中心1个;国家级科普示范社区3个;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2个、教育基地2个;自治区科普小镇1个。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累计举办各类科技服务培训班120期次,培训农民10万人次,农民科技致富能力明显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偏低,企业研发投入较少,多元科技投入体系仍不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较弱,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质量效益低,高能耗、粗放式产业开发模式仍然存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2.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尚未建立起来,缺乏科技投入、研发、应用长效机制。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数量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总量少、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融资难、创新难、成长难等共性难题亟需有效破解。经济与科技对接、产业与创新成果对接、现实生产力与创新项目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的自觉性尚未形成。

3.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不多、转化渠道不畅,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发展缓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尚未完全建立。科技人员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高水平的科技推广和创新型人才匮乏,聚焦主导产业的创新平台数量少,高端平台更少。科技与金融结合不紧密,科技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尚未有效建立。

三、“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形势分析

1.全国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随着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发达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持续增强,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不断地向中西部转移,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上经济跃上新台阶,影响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多样,领域不断拓展,对创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我国能否适应、把握和引领疫情过后新一轮创新发展,关键是看能否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依靠创新创造新供给和新需求,构建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2.宁夏态势2020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明确提出宁夏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新时代宁夏发展标定了新方位、赋予了新使命,也为未来一段时期宁夏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机遇。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结构转型、方式转变、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了安排部署,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战略支撑,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要求。未来5年,宁夏将以推进先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深刻转变。可以预见,在先行区建设的推动下,通过加强科技力量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将成为宁夏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自身机遇“十四五”时期,利通区面临着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支撑型转变。在此重要机遇期,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来推动形成经济转型、良性互动、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随着“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推进实施,宁夏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吴忠市加快打造宁夏首个“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区”城市,利通区将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上面临更大机遇、更广空间。当前,利通区仍存在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长动力后劲不足、质量效益仍然偏低等深层次问题,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区委、区政府立足补短板、强弱项,围绕现代纺织、特色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健康医养等优势产业,提出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驱动发展目标任务。面对新形势,只有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类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科技型企业,才能全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让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源动力和民生福祉之本,为切实加快创新型利通建设夯实基础、增添后劲。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吴忠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抢抓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转移转化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对产业优化升级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基本建成既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又符合利通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利通区全面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二、总体思路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发展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区。“十四五”时期,利通区创新发展的整体思路是:

突出一个重点,即突出科技创新对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利通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支撑作用,推动企业实施结构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提升五大产业集群,即立足我区实际,强化创新支撑,着力提升现代纺织、特色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健康医养、奶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能力。

做优做强个基地,即有效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完善科技管理服务,健全配套服务体系,提升综合创新能力,进一步做实做优中国冷链物流储运基地、自治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五里坡奶牛(肉牛)生态养殖基地、优质饲草种植示范基地。

开展六大提升行动,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行动、技术改造攻坚提升行动、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行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行动、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提升行动、科技创新环境提升行动,使全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水平全面提升。

强化“区”“园”创新发展能力,即着力强化绿色高质高效蔬菜示范区、中国塞上硒都核心区、现代纺织产业示范区、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自治区级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和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健康产业园、扁担沟肉牛养殖示范园、现代牧草种植园创新发展能力,推动金积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建成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进县,把“五区”“六园”建设成为我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区和引领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

2.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领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体系,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全社会创新资源的科学引导和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发展、共享创新成果的良好局面。

3.坚持深化改革,双轮驱动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形成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的创造活力。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市场聚集创新要素、配置创新资源的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按发展规律自由流动,促进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4.坚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主动对接、开放创新,抢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机遇,坚持科技创新规划与经济社会规划衔接制定、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5.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强化科技发展的全局意识,注重科技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从实际出发选准主攻方向,力争率先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创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努力实现利通区科技创新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主要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更加显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全社会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继续保持财政科技投入每年增长30%,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左右。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源头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5件,力争在全区县级单位中位居前列。

——支撑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用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打造2-3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产值超10亿集群达到5个左右,主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推进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破影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的瓶颈制约,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健全完善科研运行管理机制,形成高效的研发组织体系,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着力形成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研究型高校协同创新和重点研发平台相支撑的创新发展格局。

——科技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一批有较强创新实力的科技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园区基地;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0家,农业科技园区、基地2个;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利发明申请年均增长30%以上。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建立稳定支持创新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等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增众创空间2家、孵化器2家;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建成适宜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和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市场科技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效衔接,科学高效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基本建立。引导企业建立完善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的引才育才用才方式,企业科研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引才、引智平台不断进一步拓展,新增院士博士工作站5家、创新团队5个,科技特派员队伍发展到150人。


专栏1“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

2025

1

R&D投入占GDP的比例(%)

0.96

1.13

2

万名就业人员研发人力投入(人)

19

25

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5.16

6.5

4

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0.98

3

5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

0.72

2

6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8

30

7

科技型企业总数(家)

78

100

8

科技创新平台(个)

17

25

  

第三章  重点任务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拓展“一个平台”、完善“五大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拓展创新平台

依托我区优势特色较强的大中型企业,联合部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推动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 采取共建研发机构、组织合作研发等方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平台,推进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研发在创新重大项目、制定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等方面的水平,打造区内一流专业人才队伍,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工艺、装备和新产品。争取建设1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努力打造23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设81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建设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选择优势单位(企业)和团队加强与国家相关科教计划重点任务布局的衔接,争取建设国家重点企业实验室。抓好中国轻工业明胶重点实验室、严酷工况流体控制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优质奶产业发展需要,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重点企业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依托全区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优势创新资源,建设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推动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对已批复的自治区级实验室,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持实验室创新性、先进性、引领性,不断提升创新力、影响力、带动力、支撑力。

专栏2: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轻工业明胶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明胶的结构、物性、生产与应用,开展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性研究,解决传统明胶行业生产工艺能耗高、生产周期长等问题,推动明胶在医学领域大规模利用,打造全行业新技术、新应用综合研发基地。

●宁夏智能控制阀实验室采取校企共建模式,重点开展智能仪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煤化工、海洋深水用高端控制阀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研发,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升智能仪表行业技术水平,打造国内智能仪表及控制装备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的重要基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复合调味品实验室采取校企共建模式,主要开展调味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发应用推广,开展调味品生产相关标准和指南的起草工作,推动形成集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产业化及行业规范制定为一体、特色鲜明、开放服务、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中心实验室:重点是奶牛重大疾病防控与检测诊断技术、奶牛饲料与营养检测技术、奶牛繁殖健康技术等6研发中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完善奶业智慧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平台的支撑作用,解决奶源保障、乳品安全、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等问题,推动奶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

2.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具备创新基础的企业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打造集研发、化验、中试生产线为一体的创新平台,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技术装备和技术标准,持续推动开放式、内涵式发展。以绿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动相关技术水平升级配套,扩大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巩固提升吴忠仪表智能控制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现代农业为重点,在特色农产品加工、胚胎牛示范养殖、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化灌溉系统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筹备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专栏3:国家级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围绕高频大流量伺服阀、电液比例多路阀等基础电液控制元件及系统的开发应用,开展液压元件减振、降噪、密封、润滑、磨损以及水液压技术、电液节能控制、电液振动控制等应用基础研究,解决我国高端自动化控制系统产业化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金积工业园区建设食品检测研发中心采取共建共享模式,力争在2-3年内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购置相关检验设施设备,建设一支满足技术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完成新产品研发、微生物检验监测、理化检验等重点检验检测室和学术交流室建设,为利通区及吴忠市相关企业做好技术服务。

●宁夏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心以产学研用结合为纽带、汇聚人才、整合技术,带动农业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引进吸收,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推动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物联网的感知、传输、控制、应用等关键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农产品安全全程追溯等方面实现大规模应用,并取得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成果。

●宁夏智能化灌溉系统研发与应用技术中心着力加快灌溉装备智能化研发和应用推广,重点开展对作物及作物周边环境需水肥信息感测,供水、肥料、泵、管道、田间灌溉装备信息控制和协调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灌溉效率,节省水资源和人工成本,有力推动全区高效灌溉设备应用比重不断上升。

  

专栏4:技术创新中心

●宁夏辣椒制品(吴忠)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行贯标体系建设,全面普及生物检测工作方法,延伸产业链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技术。

●宁夏亚麻籽深加工(吴忠)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和培养一批尖端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发展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高端电站特种阀(吴忠)技术创新中心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加快推进高端控制阀、高参数智能新型对流降压系列调节阀关键技术研发,加速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进程。

●宁夏数字化焊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立足智能装备与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数控机床集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3D打印设备、先进制造工业软件等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成果转化,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宁夏塑料制品加工(吴忠)技术创新中心紧密围绕注塑、中空制品成型加工,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技术储备,组织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加快重点塑料加工装备研发,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进产品升级换代,加大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

●宁夏林果良种繁育(利通)技术创新中心主要开展林果良种繁育培技术研发、林木繁育技术储备、温室管理经济林果新品种新技术研究等,加快攻关组培技术,加速形成工厂化繁育能力。

●宁夏中医药(吴忠)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跨院所研究平台公共化、团队管理PI制化、实验平台仪器共享化、资源与绩效分配业绩化”等方式,全面提升中心学术创新与共建共享能力,提升原创性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滩羊皮无害化鞣染企业技术中心采取校企共建模式,开展滩羊二毛皮绿色加工、废液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力促中心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断优化完善滩羊皮绿色加工技术,推动滩羊产业发展。

●宁夏现代农业装备(吴忠)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农业装备基础理论和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开展创新研究,着力打造吴忠市农业装备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综合创新平台。

3.建设创新服务平台面向高精尖科技项目和工程实施需求,建设在资源汇聚共享、主体协同联动、创新组织推进等方面发挥核心枢纽与载体作用的创新服务型平台,促进创新效率提升和创新价值实现。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生态纺织、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支持企业在东中部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与转化提供基础性支撑。围绕信息共享、科技成果转移、科技金融、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服务环节的需求,构建一批创新服务功能型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的软硬环境支撑。

专栏5: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利通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开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服务,致力于科技成果孵化匹配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缩短转化时间,提升转化效益。

  建成利通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联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中介等的交易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成利通区技术市场贯彻“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建立工商、科技、治安、卫生、商务、事务为一体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行一条龙管理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开展信息交流、广告宣传、政策咨询、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提供方位服务

建设调味品技术转移中心以技术转移和科技合作为主线,搭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协同体系,建成区域性协同创新、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打造成东西部校企合作的平台典范。

建设调味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复合调味食品新品研发、食品安全和营养检测、技术成果转移及小微企业孵化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开放型、共享型复合调味食品企业“双创”平台,规范宁夏地区复合调味食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和行为,提高复合调味食品行业自组织能力。

二、完善现代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顺应和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大力推进产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相关技术资源优化整合、体系化运行,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

1.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力实施黄河流域高效节水示范项目,进一步推动节水型农业发展。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推广农业生产智能机械装备、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一批种养殖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建成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围绕奶产业标准化、高端化发展,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先进成熟技术集成应用;支持利通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技术升级。围绕利通区“五大产业”发展需求和农业“六大板块”建设,在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面提供科技服务。围绕优质粮食、优质饲草、优质养殖、优质瓜菜、优质林果发展,筛选、引进、集成、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提高种养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围绕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绿色化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和应用力度,获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关键技术产品,加大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减量化使用的技术创新力度,研究推广主要农产品质量追溯技术。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运用。建立健全科技下乡、人才下乡机制,创新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和精准服务。推广应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水肥一体化、秸秆反应堆、测土配方施肥等种养新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的统一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促进冷链物流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行动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与跨越,统筹建设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智能控制阀、高端轴承、风力发电设备、电焊机、农机装备、高低压电器控制设备、特种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企业,胶原蛋白肽、富硒食品、乳制品、枸杞氨基酸、亚麻籽油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提升精艺裘皮、黄河电焊机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规模,引导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申报“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畅通科技型企业成长通道。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高端铸造、数控机床等优势新兴产业,加快掌握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智能仪器仪表、乳制品加工、生物制保健品等行业开发高端产品。力争在智能设备集成、能源转化、稀有金属深度应用、生物萃取和发酵等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力争实现产业技术水平整体跃升。

实施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拓展产、学、研联盟集成创新平台,以企业和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校为主体,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促进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大型化、高参数化、智能化、工况复杂化的高端控制阀,重点研发高性能控制阀、高参数调节阀、高端特种阀等高端产品。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终端产品、高端产品和新产品,支持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提升化工、冶金、有色、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步伐。对标行业先进标准,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设备、技术、工艺等改造提升。加快节能减排降耗技术研发和应用步伐,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继续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装备创新升级。

三、完善科技惠民技术应用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的民生导向,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智慧城市、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人口健康、智能交通等相关研究,加强针对性、差异化、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供给,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智能水平,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1.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参与“数字宁夏”建设,开展城市日常运行管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预防、处置救援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及应用示范,提升城市应急处置能力和智慧管理水平,保障城市有机体的正常高效运行。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网络、感知设备、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及基础信息资源等建设,完善宽带基础网络,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质量。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深化数据资源采集共享利用。着力打造完整大数据技术闭环,重点发展大规模分布式终端的高速可靠的数据采集技术,高可靠、高能效的分布式存储技术。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重点选取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服务、智慧交通等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推动信用分析、健康分析、图像与语音识别、智能辅助医疗等大数据技术应用。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加快汇聚共享各类数据资源,提升数据资源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全面推广智慧工程应用。深化建设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提升建筑管理、地下管廊、社会治安、交通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施智慧政务工程,加快电子政务云和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促进涵盖网络、资源、平台、标准等内容的政务一体化。全面拓展交通、教育、养老、就业、文化、体育、旅游、气象、救灾等领域的智慧应用。

专栏6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互联网加速推进5G网络城乡全覆盖、Wi-Fi公共场所全覆盖,打通信息数据互联通道。

物联网加强物联网在市政、电力、燃气、交通、消防、水务、物流等城市公用设施,枸杞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领域和企业生产经营等环节的应用,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大力推进M2M平台建设,构建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加快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叠加各部门、各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城市物联网、社会互联网等数据资源,建设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机构数据资源的汇聚、存储、管理和共享。

  

专栏7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工程应用项目

●电子政务拓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加快行政区域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和基层教育医疗机构接入。拓展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承载,推动非涉密政务应用的集中部署。做好“8+N”朵云的配套建设和应用承接,推广移动政务办公。完善政府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务部门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推进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数据资源对社会开放。

互联网+政务服务整合各部门自建网站、各类非应急便民服务热线、各级政务应用和便民信息服务,建设统一政府网站集约化门户、统一政务服务热线和统一在线办事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动政务服务和数据资源共享,加快政务服务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

智慧建立连接利通区、吴忠市各部门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互联互通、共享互用、联动调整的统一规划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统一的建筑市场、住房保障、市政建设的监管服务系统,构建覆盖全区三级的数字化城管平台,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科学化水平。

●智慧监管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推动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追溯、应急指挥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救援、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信息系统,实现与相关部门数据互通和信息公开公示。

智慧交通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流实时信息采集、智能集群调度和公交电子站牌建设扩大公交车WLAN覆盖范围,推动交通信息全程服务应用示范。

智慧水利:利用互联网、云计算、GIS等先进技术,提高水利部门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集成化、业务处理智能化、政府办公电子化。

2.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技术应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推进水、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扎实推进各类重点节水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施水价改革,用好利通区县域智慧水务信息化平台,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发展装配式建设技术,实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推进发展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加快生态设计、节能生产、污染减量等新技术研发。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处理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积极推进第三产业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服务供给模式绿色化。

推进环境污染防控与治理技术应用面向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控与治理重点领域,开展污染物监测、预警、分析、控制与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先进成熟技术的应用示范,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立环境信息监测管理平台,提升环境污染防控与治理科技支撑能力。

专栏8资源利用技术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发展工业节水、综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水资源综合配置、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发展黄河治理及河湖生态安全保护技术,开展水资源系统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等研究。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发废物分类、处置及资源化成套技术装备,重点推进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技术研究。

  

专栏9:环保技术

●污染源智能监控管理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和水、大气及固体危险废物监管。建设全区水治理工作平台,提升水利管理、拓展民生水利服务,实现河长制管理、水资源管理、灌溉调度、农村人饮、山洪灾害预警、水情雨情等实时监控。推动园林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深度处理、有效共享与综合应用、在线服务,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园林运营模式。

大气污染防治优化大气污染预测预警技术体系,推动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净化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建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质量技术体系,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支撑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

水环境保护推进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循环回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雨水资源化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损害评估等研究。

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污染阻隔和土壤环境修复等技术研发与应用。

3.加快医疗保健技术进步落实健康宁夏行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智能技术,推动精准医疗、智慧养老等先进技术开发利用,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卫生健康技术加强重大慢性病、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及常见多发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加强中医、养老及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康复医疗技术研究和推广。加强数字化诊疗以及基层分级诊疗技术应用,筛选一批基层卫生服务适宜技术并建立区域协同共享的应用推广模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技术服务能力实施公共卫生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对接自治区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建设项目规划,完善疾控中心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系统,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和早发现早处置能力,健全优化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问题,开展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关键防治技术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专栏10卫生健康技术

智慧医疗创新医疗模式,提升分级转诊、诊间支付、远程医疗等功能水平。实施智慧医疗工程,推进健康和医疗信息在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推进物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产业技术研究,推动医疗大数据开发研究和应用。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围绕主体培育、平台建设、环境优化、开放合作、政策普惠,集中政府资金和资源,进一步完善我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和长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1.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创新链条,培育提升产业协同创新综合能力。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技术群体突破。以利通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核心,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优化布局、培育改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创新特征明显、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创新集群。重点支持企业引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产业先进技术。推进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鼓励高校在区内或企业设立产业研究院,大幅提高高校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改革,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园区、领军人才带科研成果在区内孵化、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通过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不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效益。

3.提高成果转化应用效率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健全完善“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幅提高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合作或委托开发等方式,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及关键设备。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中试熟化平台和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五、完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围绕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着力构建服务机构健全、产业链条完善、新兴业态活跃、区域特色突出、布局科学合理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全力打造要素集聚化、载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资源开放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1.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技术创新链条各个环节,着力引进和培育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交易、科技服务外包等新型科技服务业态。鼓励以科技服务骨干企业为核心组建科技服务产业联盟,促进科技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大对重点科技型企业服务力度,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争取自治区在利通区设立行业技术转移中心。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4家,年技术交易额达到1.2亿元左右。

2.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培育多元创新创业主体,完善创业服务功能,形成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支持各乡镇、各产业园区围绕产业特点和孵化链条需求,布局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依托社会力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通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以人引人等多种渠道,吸引外地高层次创业人才携项目来利通区转移转化。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积极发展“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模式,将科技创业、成果转化链条不断向前端和后端扩展。

3.继续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以金融创新为推动力带动创新创业,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优化科技金融生态。进一步发挥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宁科贷”引导作用,为在孵企业和项目提供便捷融资渠道,推动成果研发、中试、转化和产业化的无缝对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服务。建设全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对发展潜力大且具有融资需求的入库企业、承担过各类科技计划的企业优先向金融机构推荐,推动形成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局面。

4.培育科技创新品牌围绕创新能力提升、新动能培育、先发优势打造等方面,着力培育一批体制机制科学合理、模式和路径新颖、创新发展和创新服务成效显著的创新主体和服务载体,将在创新驱动中走在前列的创新主体和服务载体培育打造成“双创”品牌,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品牌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双创”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

5.加强科技普及工作把科普工作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依托“科普中国”等优质科普资源,充分运用互联网、微信、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宣传手段,全面实施科普惠农、益民、强企、助教“四大科普计划”,推动开展主题科普、青少年科普、乡村科普、社区科普等系列科普活动,打造创新文化宣传阵地,倡导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持续宣传我区创新政策及创新成果、创新典型,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做好“科普利通”品牌宣传活动,定期举办科技创新专题学习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立足我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科技对外开放,创新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创新合作与交流,构建互利合作,开放共赢的创新局面。

1.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构建分行业、多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一批根在利通、面向全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领军”培育计划,支持有技术、有规模、有特色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承担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竞争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式发展。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2.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模式,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在产业园区、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专家服务基地、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人才载体,鼓励企业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培育高新产业和实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每年柔性引进人才不少于10人。重视培养和使用本土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骨干作用。完善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我区企业兼职,支持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科研教学任务。实施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行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视野广阔、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先进的科技型企业家群体。建立全区科技人才库,选拔各领域科技杰出人才、学科带头人、高技能人才、乡土科技人才等具有较强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入选,提高全区科技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高校毕业生乡村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鼓励高校毕业生带着知识和技术到乡村基层服务“三农”、锻炼成长。

专栏11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

重大装备关键调节阀创新团队由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科研院所开展长期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充分发挥行业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配套企业融合发展、互利共生、合作共赢,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江大智源自动化农机装备创新团队由宁夏智源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立足农业机械及设施农业装备、农业生物环境监测与控制、植物力学及农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主要研究领域,重点实施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方面工作。

3.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高价值知识产权。围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高端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水平,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引导企业走上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创新发展路径,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抢占产业发展高点。

4.深化区域科技交流合作争取自治区、吴忠市对我区科技创新的更大支持,鼓励和支持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利通区建立成果转移中心或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扩大与东中部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搭建我区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之间的对接平台,支持企业在东中部地区设立“飞地”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宣传和展示利通区特色科技产品和资源。支持国内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成果持有人在利通区创办合办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开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医疗卫生等领域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加强各有关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出台实施有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保障规划实施长效机制,落实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监督、评估、评价等工作举措,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实施责任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做好组织协调服务,把增强持续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真正摆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成立协调决策机构,从组织领导、监督检查、配套衔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障。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考核监测体系,改进考评机制,加强激励约束,重点考核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产业园区管委会履行职能等情况,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2.落实实施责任建立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目标责任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具体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举措,强化政策支持,及时解决重点任务落实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快建立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依据。

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

1.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创新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优先使用创新产品采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普惠性优惠政策。加强我区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与自治区各项政策的统筹协调,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科技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衔接协同,形成政策合力,为规划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巩固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增加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通过投资奖补、贷款贴息、投资入股和税费优惠等办法,稳定支持重大战略性产业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高效性和结果导向性,确保财政科技资金能够优先、有效、有针对性地用于制约我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科技平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重要领域。

三、加强规划衔接,建立评价机制

1.做好规划衔接加强与《“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吴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利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自治区和吴忠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衔接。以本规划目标和任务为指导,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做好产业领域、产业园区专项规划的编制与衔接,使其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制度创新、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方面协调一致,强化对本规划的支撑,确保规划整体性和协调性。

2.建立评价机制充分利用绩效考评、信用管理、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与监理、监察审计等多种方式,健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监督规范。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流程,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开展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科学构建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对全区产业、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价,形成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定期开展创新能力监测和创新能力评估,为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支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宁ICP备19000976号-1宁公网安备64030202000186号

 主办单位:利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0953-2666555 网站标识码:6403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