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3月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索引号 | 640302021/2021-00024 | 文号 | 生成日期 | 2021-04-22 | |
---|---|---|---|---|---|
内容分类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利通区统计局 | 责任部门 | 利通区统计局 |
2021年一季度利通区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区经济运行“首季”成绩单亮眼与否,成为全年经济能否起好步的关键所在。一季度,面对冬春疫情考验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经济运行稳中加固、持续性恢复增长态势延续,供需两端释放面同步扩大,市场消费活力显著提升,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一、看结构:二三产业强劲发力,发展恢复步伐加快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8亿元,同比增长18.4%(按可比价计算,下同),达到2010年以来历史最高值,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4.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3%,总量占吴忠市的比重达33.5%,占比相比上年同期扩大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亮眼,修复动能不断加强。
从三次产业发展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69亿元,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同期加快11.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6%,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15亿元,同比增长20.3%,比上年同期加快20.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4%,拉动经济增长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2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3.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7%,拉动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首次突破5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末的12.2:38.7:49.1调整为11.6:39.0:49.4,二、三产业强劲发力,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持续巩固。
二、看供给:农业生产创新高,工业发展步伐有力,服务业增长势头明显
一季度以来,全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债市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纾困企业政策取得成效,全区经济复苏推动外需回暖以及上年低基数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供给端力度鲜明,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明显跳升。
奶产业引领农业经济攀升。一季度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7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0.4%。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6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1%。一是粮食价格高于往期。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8.12万亩,同比增长10.5%。小麦2.69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0.09元/公斤,增长3.46%;稻谷2.8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0.19元/公斤,增长7.12%;玉米2.81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0.84元/公斤,增长42.64%。二是“双牛”产业增长强劲。孙家滩、五里坡奶牛养殖基地的奶产业规模养殖集群示范带动效应持续释放,在提升奶牛日单产水平的同时,加强企业管理,奶牛养殖效益基本稳定。截止3月末,全区奶牛规模化养殖场达到79家(含孙家滩39家),规模化率达到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区奶牛存栏 17.6万头,同比增长16.8%;鲜奶产量19.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奶牛存栏占吴忠市的62.5%,鲜奶产量占吴忠市的的64.7%。奶产业实现产值8.56亿元,同比增长17.8%,占牧业产值的76.7%,占总产值的67.5%,对总产值的贡献率为72.1%,拉动总产值增长12.1个百分点。肉牛产业发展摆脱了上年同期疫情防控物流不畅的困境,一季度全区肉牛存栏10.3万头,同比增长20.6%,肉牛出栏2.3万头,同比增长55.9%,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22.4个百分点,实现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55.9%,占总产值的比重达13.9%,占比相比上年同期扩大3.9个百分点。
制造业高企拉动工业上扬。 一季度,全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5.1亿元,同比增长13.6%,两年平均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增长17.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6%。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占GDP的30.3%,占全部工业的90.6%。一是制造业带动作用明显。1—3月,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5.4%,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6.4个百分点,拉动率高达93.1%。二是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一季度,全区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比上年同期加快17.6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2.7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经济贡献率高达79.5%,拉动增长1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低于轻工业8.8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占比调整为70.4:29.6。
服务业恢复性增长成效明显。一季度,疫情带来的冲击明显减弱,服务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内生动能不断提升,市场预期持续向好。截止3月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3.9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8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325.57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9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活力和信心不断增强。一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5.6%,拉动服务业增长0.9个百分点,拉动力上年同期加快1.01个百分点。在行政事业单位效能奖发放到位等因素的带动下,非营利性服务业工资总额同比增长32.2%,增速反超上年同期24.4个百分点,有力带动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亿元,同比增长15.8%,两年平均增长5.7%,拉动第三产业增长5.2个百分点。此外,为制造业等行业提供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业表现良好,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5.5亿元,同比增长48.3%,两年平均增长17.8%,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7个百分点。
三、看需求:投资结构优化向好,社零迎来补偿高峰,房地产市场热度激增
农业投资有力支撑。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1—3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年同期小幅回落1个百分点。一是农业投资势头良好。1—3月,全区农业投资同比增长566.6%,占全区投资比重的19.2%,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畜牧养殖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带动农业投资持续增长。二是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占比扩大。1—3月全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增长58.9%,占全区投资比重的72.9%,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22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释放明显。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成效显现,补偿性消费达到巅峰期,推动经济供需循环日益畅通。一季度,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9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升39.9个百分点。一是城乡消费齐头并进。一季度全区城镇实现零售额17.3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提高38.4个百分点,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个百分点,拉动力比上年同期提高32.6个百分点;乡村实现零售额2.6亿元,同比增长21.0%,相比上年同期提高47.3个百分点,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个百分点,拉动力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二是批发零售业触底回升。一季度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共实现零售额16.4亿元,同比增长21.0%,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4个百分点,拉动力比上年同期提高24.1个百分点。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9亿元,同比增长27.0%,比上年同期回升49.4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9个百分点。三是住宿餐饮业大幅提振。一季度,全区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3.5亿元,同比增长25.8%,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4个百分点。实现住餐业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60.3%,两年平均增长13.0%。
房地产市场“井喷式”增长。从房地产投资看,1—3月,全区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24.9%,增速比上年末大幅提振128.4个百分点。从商品房销售看,一季度全区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14.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0.8%;房地产商品房待售面积66.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8%;其中商品住宅房待售面积24.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8%。商品房销售额8.84亿元,同比增长196.9%,商品房销售市场保持活跃,市区房价持续走高,全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594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8%。从配套产业看,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67.7%,比上年同期加快64.8个百分点,带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48.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3.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8.8%。分别拉动第二产业、GDP增长8.4、3.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力最为强劲的行业。
四、看质量:企业利润空间扩张,财政保障平稳发力,居民收入快速提升,物价保持合理区间
(一)企业效益顺势提升。截止2月末,全区9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43.4亿元,同比增长44.7%,实现利润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税金总额2.8亿元,同比增长40.0%。在收入、利润、税收三大效益指标均呈现明显回升态势的同时,由于全区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没有增减变动,因而人员营业收入高达173.6万元,同比增加53.6万元。从企业景气状况来看,一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良好企业占40.7%,处于较好发展区间。
(二)新动能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区高技术产业同比下降0.7%,比上年同期回升24.8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7%;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0.2%。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3.36%,占全部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4%,拉动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增长。
(三)财政收支增长平缓。一季度,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38万元,同比增长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574万元,同比下降15.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1个百分点。相比上年同期用于卫生健康支出占比较大的局面,当期财政支出重点投入于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城乡社区事务、公共安全领域,分别同比增长357.3%、161.2%、83.8%。
(四)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峰值。一季度,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2.3元,同比增长14.9%。其中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54.4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0.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8.2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5.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比上年末收窄0.11个百分点,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五)消费价格温和回升。据吴忠市居民消费价格监测数据显示,3月份,吴忠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1.5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0.7个百分点;总水平累计下降0.1%,与上年同期相比由升转降。食品价格引领CPI涨跌走势。累计来看,一季度食品价格累计上涨2.1%,拉动CPI上涨0.38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呈“四升四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医疗保健、衣着和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0%、1.9%、1.5%和0.1%;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其他用品和服务和居住类价格分别下降2.9%、1.5%、1.3%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