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吴忠市利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索引号 640302001/2022-00537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06-09
内容分类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利通区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利通区发展和改革局

“十二五”时期,是利通区全面推进滨河首善之区建设战略目标,率先在吴忠市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利通区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吴忠市利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发展重点,集中体现了39万回汉各族人民渴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未来五年利通区上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期间利通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努力克服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据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7亿元,年均增长33工业增加值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16%。奶牛存栏13.2万头,经果林达到13.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1万亩,优质粮食面积始终保持在40万亩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6亿元,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4%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发展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0%。新建“塞上农民新居”庄点31个,改造庄点112个,治新旧楼区328个;累计修建农村公路450公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364元和6526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0%。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0%以上。解决了18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扩建各级各类学校18所,完成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体广、图书档案等事业全面推进回汉群众和睦相处,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绩。先后有山东天辰、中国国电、内蒙伊利1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及300多个社会投资实体在利通区投资设立独资和参股企业,累计利用外部资金达到120亿元。

  二、面临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产业多、新型产业少,资源型工业多、加工型工业少,能耗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任务繁重。二是资源供给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土地和资金供给、工业发展水资源消耗、产业发展人才智力支持等方面尤为突出。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加快发展的动力不足,面对当前各地发展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态势,缩小地区间的差距难度加大。四是建设和谐社会任务艰巨。镇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失地农民持续增收的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功能不够健全,城乡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利益协调难度越来越大。

三、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发展的新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启动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把“呼包银”经济带、陕甘宁革命老区、能源化工“金三角”等区域确定为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的发展重点,将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利通区作为涉及和辐射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将会得到更多的倾斜和支持,必将对利通区的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东部产业向西部的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推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色农业、轻工、纺织、重大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加快转移,加之宁东会战、太阳山崛起,以及以毛纺织产业园、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工业平台的加快建设,利通区有选择地引进项目、积极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三是沿黄经济区的建设。利通区地处宁夏沿黄经济区菁华之地,具有建设最具特色、最富魅力、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精品城市潜力,自治区沿黄经济区的加快建设,吴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辐射效应和拉动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四是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借助“中国西北鲜果之乡”等平台,利通区可实现更宽领域、更高程度的对外开放。五是利通区与吴忠市分署办公,为利通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体制保障。六是新划归利通区管辖的五里坡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为我区发展加工制造、畜牧养殖、新型能源等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支持。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暨项目带动战略,提质增效农业、调整优化工业、繁荣发展服务业、建设秀美城乡,着力打造宁夏“奶产业核心区、低碳经济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崛起区、黄河金岸样板区、民族地区开放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滨河首善之区。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调整、绿色等关键环节,认真解决关系发展全局的资金、土地、政策等重大问题,加快新兴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商贸的发展,努力培育经济优势,扩大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

2、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大实用性科技应用和推广力度,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3、必须注重和谐社会建设。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区域布局,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4、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继续深化改革和创新,建立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要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更加广泛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5、必须着眼长远发展。要科学谋划未来,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挥好比较优势,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三、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80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部资金累计140亿元,年均增长20%

——结构调整指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941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0%;城市化率达到60%

——可持续发展指标:口自然增长率低于9生态环境保护更为有效,森林覆盖率达到2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空气质量达标率90%;单位GDP综合能耗较“十一五”末逐年下降。

——人民生活指标: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314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8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35以下;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0%以上;每万人拥有病床35张;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突破1平方米。

——社会发展指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和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建设更加健全,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全覆盖;治安状况良好,群体性上访事件逐年下降,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部分  总体发展空间布局

  

一、拓展繁荣沿黄一带

按照自治区沿黄城市崛起战略,突出城市、生态、产业、文化、生活五大功能,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为依托,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以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业;以生态为重点,大幅度提高黄河沿线绿化水平;以文化为灵魂,大力度、大气魄展示民族文化;以民生为根本,全力营造安定有序、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二、整合提升环城两线

按照吴忠市城市发展“一城三区”、“西移东扩”战略部署,以加快城乡一体化为动力,以上桥镇、东塔寺乡、板桥乡为重点,对城市东南两线城乡结合部进行全面改造,促进城镇连片发展,形成以市场物流为核心的环城商贸物流经济带,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做大做强中心集镇

充分发挥金积、高闸、金银滩、扁担沟等中心集镇的区位、产业、设施优势,合理规划功能区,加大村镇整合力度,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巩固提升“牛奶生产强区”,着力建设“牛羊养殖大区”、“设施农业精品区”和“名优林果高产区”,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壮大,形成各具特色与吴忠城区相呼应的集镇经济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培育发展工业五园

利用现有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各工业区配套优势,依托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毛纺织产业园、失地农民创业园、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金积老镇区产业园、利通区五里坡工业园,引导规模企业、中小企业、品牌企业、技术企业集聚园区,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发展专业园区,推进新兴产业的兴起发展。

  

第四部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跨越的战略举措,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着力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高效农业的质量优势

一、实施特色工业振兴战略

(一)培育工业发展平台

1、建设自治区毛产品加工基地:以毛纺织产业园为平台,以羊毛分梳企业的入驻进行有效聚集,及时跟进毛深加工项目,达到年流通量18000吨,分梳绵羊毛6000吨,分梳绵羊毛条2000吨,粗纺针织绒纱1000吨。形成完整的收购、分选、水洗、分梳、制条、粗纺针织绒纱、销售产业链,园区总产值15亿元,建成为宁夏毛纺织行业的龙头和对外经贸合作的窗口,填补自治区在毛纺产业领域的空白。

2、建设宁夏特色装备制造基地:着眼西北乃至全国市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车辆、特种车辆、特色农机制造,在加快推进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支持银星、万兴、吴材、吴仪、富盛等企业加大新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发展“专、精、特”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仪器仪表生产加工基地和新兴太阳能新材料生产基地。实现装备制造业工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

3、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重点以利通区五里坡工业园区为载体,全力加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等设施,创造优良的硬件环境。对照各地政策,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更为优惠的政策,为东部产业转移营造好的生态环境,创造更大的商机,着力打造承接东部加工制造、化工、冶金、新能源等产业转移“百亿园区”

4、建设地方特色轻工产业基地:结合金积老镇区改造和新镇区建设规划,对老镇区内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用地实施集中拆迁,将净地重点用于发展食品和民族用品产业,建设民族用品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印刷包装业,以中国西部印刷包装城为龙头,建设IT高科技印刷区、书刊印刷区、现代包装区、现代物流区、生活配套区5大功能区,使基地规模以上印刷包装企业达到20家,年产值达到35亿元,实现利税7亿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5、建设失地农民创业基地:以推动失地农民自主就业为目的,统一规划,集中建造一批标准厂房形成创业园区,重点用于食品生产、钢材加工、工装订做、门窗制作等中小规模企业生产。积极利用创业基地配套功能强、服务质量高、创业门槛低等有利因素,吸引失地农民和社会资本投资,以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入驻企业达到100个,从业人数达到5000人。

(二)优化提升工业结构

充分发挥利通区农产品生产及集散地的优势,重点推进鲜奶、粮油、豆制品、果品、蔬菜深加工转化和新产品开发,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用技术改造提升造纸、印刷、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工程机械、机械仪表、铁艺制作、电器制造等新兴产业,努力使传统产业高新化、主导产业品牌化、新型工业规模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优惠政策,改善服务质量,营造发展良好环境。提高高耗能、粗加工产业准入门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走在宁夏地区前列。  

(三)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龙头,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集中力量培育发展和引进吸收一批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促进利通区企业运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带动企业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到2015年,利通区新增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5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宁夏著名商标10件,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发展主动。

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提升奶牛养殖、牛羊肉、设施农业、优质林果等四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以金银滩、马莲渠、扁担沟(五里坡)为核心,加快奶牛核心区、奶牛托管中心和家庭牧场建设,对不符合现代养殖标准的园区进行100%改造。以扁担沟、金银滩、郭家桥为核心,辐射孙家滩、马莲渠、高闸、金积等地,建设牛羊肉生产基地。以金积、东塔寺、高闸、扁担沟为核心,实施设施农业改造提质工程,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产业。以孙家滩、扁担沟为核心,辐射金银滩镇、郭家桥、东塔寺、板桥,建成211国道沿线、环城乡镇及黄河沿岸优质经果林产业带。以马莲渠、扁担沟、高闸、金银滩为核心,建设自治区高品质水稻示范带动区。到2015年,利通区奶牛饲养量25万头,占自治区的50%;羊只饲养量110万只,肉牛饲养量15万头;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优质水稻面积8万亩;优质经果林面积20万亩。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围绕“专、精、特、新”,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思路,支持伊利乳业、涝河桥牛羊肉、万胜生物、茂源果汁、兴达粮油等实力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精深加工,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积极推广“马兴”西瓜、“三郎”果蔬、扁担沟苹果等土地流转成功模式,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工厂化育苗、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为支点,强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2015年,培育产值5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80%。

(三)健全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粮食高产、品种改良、测土配方等高新技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村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健全区、镇、村三级防疫网络。稳步推进以奶牛养殖、肉牛肉羊养殖、设施农业等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农业产业保险工作,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社会稳定。

三、把发展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

(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带,培育建设农机机电、汽车、农副产品、农资、再生资源、金属材料、家居、装饰材料、旧机动车、苗木花卉等十大市场,建设板桥、上桥、东塔三个大型车辆服务区,健全以城市规划区为主的特色市场体系。211国道S101、石中高速公路为南北纵向轴,以吴青公路、在建京藏高速公路为东西横向轴,依托立交相接进出口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金积现代交通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区,形成区域性快速物流网。实施乡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新农村超市有限公司,加快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十二五”末,培育10亿元5个。以吴忠国贸、新世纪商厦、人人乐超市、新百超市及义乌商城等大中型商业网点为依托,通过联合、联营等形式,培育3-5家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企业。利通区建设成融入大银川、辐射陕甘蒙的现代商贸物流区

)繁荣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利通区沿黄城经济区中心位置优势,全面加快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中介、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依托孙家滩渔光湖、板桥神农岛、古城湾等沿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风情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打造中西部旅游热点。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普通住宅开发规模,有序开发中高档住宅,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特色产业为依托,辐射周边,设立花卉、甘草、红枣、葡萄、中药材、苹果、蔬菜等土特产品展,发展各具特色的会展业加快建设规模较大、信息化水平较高、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性社区服务机构,推进社区社会福利型服务向产业化服务转变。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积极发展工程设计、技术咨询、资产评估、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查等中介服务业,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

  

第五部分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按照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工业带动、三产拉动、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集镇和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对小村庄进行大规模整合,完善城镇、社区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2015年,全区形成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定位互补、空间布局科学、整体协调的村镇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在自治区前列。

一、完善村镇体系规划

按照“规划一步到位,突出民族特色、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城镇规划,构筑以城郊乡为重点,重点集镇、中心村为基础、民族建筑文化得到充分运用的镇村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公用公益设施、园林绿化及其他专业规划,逐步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全覆盖。完善城乡结合部改造及中心集镇、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推进农村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尊重农民意愿,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使农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新农村的要求。

二、加快村镇建设步伐

高标准实施城乡结合部改造工程。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财政等手段,完成东塔寺乡、上桥镇、板桥乡、古城镇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建设任务,新建居民安置楼200万平方米,投资完善镇村基础设施,在绿化隔离带建设、农民整建制转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大力实施农村庄点整合工程。对小庄点和设施落后居民点进行合并,建设大庄点,提高社区化公共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川区庄点80%实现整合,山区庄点50%实现整合。强力推进集镇建设工程。加快东塔寺、马莲渠、郭家桥、板桥4乡设镇步伐;加强集镇给排水、交通、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中心集镇主次干道改扩建,完善道路路网及供排水配套工程;实施金积、高闸、金银滩等重点集镇集中供热改扩建工程,形成满足集镇发展的供热网络开工建设高闸镇、金银滩镇污水处理厂,加快城乡污水处理的全覆盖步伐。抓好金积老镇区综合改造,完成新镇区建设、公共绿地改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强镇。以高闸镇区东片区、涝河桥城乡结合部改造、山水沟流域等重点区域整治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有计划将靠近集镇所在地的村并入集镇规划,扩大集镇建成区面积,合理设置生活区、服务区和生产区,引导人口、产业聚集,促进镇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村镇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划定镇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第六部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推进交通、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从有效缓解转向基本适应,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质量并重、建管并重方向发展。

一、水利设施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的原则,围绕土地开发、节水改造、饮水安全、库坝加固、沟(河)道整治、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全面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整合水利骨干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成区域内40万亩基本农田改造。加快五里坡地区农业开发,搞好续建配套,建设大中型水库2座,蓄水量达到1000万立方,五年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实施秦渠、汉渠、东干渠利通区过境段砌护工程,巩固提高流域防灾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继续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能源设施

推广以沼气池、太阳灶为主的农村能源设施,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体系。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为重点,结合农村村庄建设,示范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建设户用沼气池2000座。以大型奶牛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发展大型沼气项目,“十二五”末,建设大型沼气池20座。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统筹输电网和配电网330kV220kV110kV35kV10kV个电压等级设施建设,解决配电网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半径长、线损高、线路绝缘化率低等问题。有条件地发展风光能源,2015年风光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

三、交通设施

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重点实施村级道路改造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850公里,沿黄河连接线5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27座,实现川区农村全部通等级公路,山区农村80%通等级公路,彻底消灭断头路、回头路,自治区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等级路的目标积极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县道达到三级以上标准乡道达到四级以上标准。科学规划牛首山、五里坡、孙家滩地区道路网,建设园区道路360公里,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水平。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基本实现乡乡有等级客运站、所有乡镇和100%的行政村通客车。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现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四、信息设施

按照资源共享、面向应用、保障安全的发展思路,建设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网络,加快IP技术为主用户宽带接入网建设,采用多种接入方式,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立政务信息网,健全政务网安全体系和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科技信息等网络建设,有计划建设部门虚拟专网,大力推进政府部门内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和网上公共服务。推进  数字社区工程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宽带进村。

  

第七部分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十一五”末逐年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水系水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100%实现资源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80%;国土绿化水平居自治区前列。

一、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努力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县(区)。突出环保重点治理,加大重点流域整治,对清水沟、贡碑沟、南干沟、山水沟部分地段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小流域面积8000公顷,着力改善流域环境质量。狠抓农村面源综合防治,控制农药、化肥等污染。抓好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城乡污水、生活和医疗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加快垃圾渗沥液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城乡大气、固体废物污染、声光污染综合治理,让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

二、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态农业、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农业大型沼气,金积2×35KW热电联产,吴忠第三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金积、高闸和金银滩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集污管网,毛纺织产业园污水处理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完成牛首山工业园环保治污工程。扩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范围,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三、高效利用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切实保护水、土地等资源,从各方面各个环节切实加强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综合效益。搞好土地整理、复垦、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保证交通、能源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要。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到2015年,土地开发整治10万亩,土地利用率保持98%。继续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

四、大力造林绿化

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努力提升绿化水平,精心打造“生态利通”城市品牌创新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和企业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全方位推动农田林网建设,同步进行牛首山地、五里坡工业园区、苦水河沿岸、京藏高速公路外围造林绿化和五里坡、孙家滩地区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大力开展创建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绿色庭院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良好氛围提高完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庭院绿化水平。2015年,全区新增绿化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

  

第八部分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深化体制改革

(一)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完善各级政府机构设置,优化组织、人员结构,理顺职能分工,推进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完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快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信用社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研究设立社区银行,鼓励发展小额信贷业务,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三)完善投资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完善对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执行和项目实施监管,推行业主法人招标和代建制,推行政府投资公示制度和重大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建立严格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密切配合的投资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推进全民投资创业。

二、扩大开放

(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优势产业和特色文化为依托,抓好民族用品品牌推广、认证和国际互认等工作大力推动食品、皮毛制品、民族服饰等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拿出优势项目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在引进中发展,走出去壮大,实现资本扩容,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

(二)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引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建立优质高效工作机制,强化外商投资后期服务和保障职能。  全面推行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办法,简化办事程序,加快项目审批速度,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发展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提升“一区五园”发展水平,更好发挥其在对外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

(三)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健全完善政府、企业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的招商项目生成机制,不断拓宽项目源,建立动态管理的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积极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改进招商方式和机制,调动企业和协会组织的积极性,采取委托招商、中介机构招商等形式,加大重大项目招商力度,提高招商项目的成功率。

  

第九部分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坚持“发挥优势,加强创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科技发展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快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事业发展

加强技术引进和集成创新,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动植物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加强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科学普及事业,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实用型、创新型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健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大力发展学前幼儿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每个乡镇建立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前三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大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逐年扩大资助范围。大力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100%进行维修改造。继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第六中学、第三中学、第五中学扩建等项目建设。全面启动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化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彻底解决城市学校“大班额”和农村学校“大通铺”等问题。适应新时期劳动就业需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迁建二期工程大力发展以会展、庆典礼仪、家政服务、园林绿化、文体保健等为主的技能型职业教育。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促进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农业科技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就业前景好、用工需求量大的专业工种培训,努力扩大技能性劳务输出规模。至2015年,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000人,其中高级专业人才1000人,技师、高级技师5000人。

  

第十部分  着力构建和谐新利通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和谐利通建设。

一、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

认真落实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全民创业(五大)体系和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区人力资源综合市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程,完善城乡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全民创业和就业加大政策性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力度,积极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扩大劳务输出,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城镇实现新增就业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20万人。认真落实《物权法》,激励城乡居民创造财产性收入的积极性。积极培育需求潜力巨大的汽车、住房、旅游等领域的消费热点,增加服务性消费。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就业再就业援助和城乡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制度。“十二五”末,实现城乡新型社会保障全覆盖,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突出抓好乡镇和社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三、大力推进文体惠民工程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各类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利通区图书馆、利通区文化馆、乡镇健身工程等一批文惠民项目,到2015年,使100%的乡(镇)宣传文化中心达到“四有”(有人、有房、有设施、有活动),100%的行政村建有一个200平方米标准活动场所。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坚持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基础工作。认真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稳步发展。

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完善由传染病监控、健康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监控三大网络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病原学检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健康教育等重点系统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的常态化管理。完善妇幼保健、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等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婚前检查。广泛开展城乡生殖健康教育,使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做好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新建利通区人民医院。加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加大对区、、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多样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成县级卫生监督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民族医药的传统理论和诊疗技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五、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单位活动,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平安利通夯实基础。全面创新和落实禁吸戒毒各项措施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平安利通”建设。按照“大接访、大化解、大宣传”的信访工作总体思路,实现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总量逐年下降。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力度,落实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抓好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消防、特种设备、农机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和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确保公共安全。加强对交通、消防、水、电、气公用工程设施和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督检查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到2015年,我区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工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员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5%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7.0以下。

六、加强人口与计生、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

认真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技术网络体系,拓展生殖健康项目范围,提升项目工作水平,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一盘棋”格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强老龄人工作,建设利通区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托老所,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少儿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为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创造良好环境。认真编制落实《妇女儿童2011-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规划建设面向全自治区的慈善服务中心,大力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强化残疾人就业培训,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七、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人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法治政府、信用政府的建设,维护司法公平,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扩大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覆盖面,奋力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继续推进军民共建和“双拥”工作。

  

第十一部分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转变观念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对建设“六个特色区”奋斗目标和“十二五”发展战略定位的认识。坚持开放带动,充分利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提高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全方位创新环境,做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强主动服务意识,以主人翁的工作态度,以高昂的工作热情,主动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创造良好服务环境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硬环境。强化政策保障,加快完善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建设的用地等优惠政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建设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服务型政府上来。大力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让投资商在利通区投资放心、经营顺心、生活舒心。

三、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不断拓宽筹融资渠道。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等优惠贷款,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扩大引资规模。积极发挥企业的融资

四、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和监督

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就业水平、价格宏观调控目标的监,定期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干部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加规划的宣传

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政府和领导都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切实抓好规划的落实

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认真贯彻落实,防止随意的更改。搞好年度计划,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计划年度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抓好重点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经过专家评审的重点专项和区域规划,报规划主管部门,经与国民经济总体规划衔接后,才能下发实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宁ICP备19000976号-1宁公网安备64030202000186号

 主办单位:利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0953-2666555 网站标识码:6403020002